欢迎来到北京建言献策咨询中心-官方!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深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学术研讨会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24-08-27 23:08:34   浏览:1619次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紧密结合实际,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牢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8月27日,北京建言献策咨询中心为深入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学术研讨会,在中央组部招待所报告厅举行,北京建言献策咨询中心主任陈勃夫主持会议,与会领导专家有中心副主任陈晓磊、执委会副主任张浩、办公室主任马锦豪,中心首席专家、中国驻荷兰使馆科技参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主任苏光明,首席专家、国务院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司长郑杰,首席专家、北京市某机关原纪检组长张树杰。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就新质生产力的学习与发展分别发表学术观点。

陈勃夫强调,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显著特征、发展路径和实践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紧密结合实际,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牢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苏光明: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各国围绕科技和产业的竞争更趋激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是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我国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的必然选择。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共同营造创新生态。加强投资经贸合作,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引进外资,在增值电信、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等领域开展准入试点。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继续支持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建设,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

郑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发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产业优化升级步伐持续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更加夯实。产业体系规模优势不断巩固。工业规模保持全球领先,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万亿元,占全球制造业比重近30%,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多种主要农产品产量均为世界第一。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达68.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6%,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2%,撑起国民经济“半边天”。基础设施形成超大规模网络,截至2023年末,我国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超600万公里,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29.2亿千瓦,5G基站总数达到337.7万个,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张树杰:我们党员干部要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深刻领会党中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图。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论断和战略部署。生产力作为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陈晓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将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物质支撑。第一,从推动质量变革看,新质生产力代表更先进、更优质的生产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不断获得新产品和新服务的生产能力,改造提升现有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能力,从而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二,从推动效率变革看,新质生产力是由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动能孕育催生。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劳动过程有新投入、劳动结果有新产出,既提高各类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效率,又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回报率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在既定投入下实现更优的经济效益。第三,从推动动力变革看,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和牵引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引领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深刻变革,改变过去依靠增加物质投入提高产出总量的发展路径,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根本性变革。

张浩:我国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条件差异较大。各地在谋划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工作任务时,应尊重生产力发展规律,摸清当地产业底数、优势和劣势,绘制符合发展实际的产业图谱,打好特色牌、下好先手棋。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绝不能不顾实际条件,盲目跟风“蹭热度”、随波逐流“赶时髦”,浪费本地区的发展资源。应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准确认识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本盘”地位,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有序迭代升级,不能将其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按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统筹谋划发展布局,提供科学合理的承载空间。第一,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在科教资源相对丰富和新兴产业具有领先优势的地区,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更好发挥这些地区的科技创新潜力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二,优化产业创新布局。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在发达地区率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鼓励各地结合自身优势自主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在未来产业布局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建立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强化内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推动制造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中加快转型升级,努力保持我国产业链的完备性、先进性。

<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新闻资讯

最新动态
政策解读
署名文章

主办单位:北京建言献策咨询中心理事会 工信部备:京ICP备2024060562号-1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7号院 联系信箱:bjsxk@foxmail.com

北 京 建 言 献 策 咨 询 中 心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 2021-2058

您是本站第 74121 位访客